“绿色、智能、高端、全球化四位一体必然是未来特钢产业的发展趋势。”刘建军向《中国冶金报》记者进行了进一步分析。
首先,绿色是硬约束,更是特钢企业的竞争力杠杆。他介绍,2024年,特钢行业电炉钢占比为20.7%,虽高于钢铁行业平均水平,但远低于欧美(40%以上)国家,长流程较高碳排放模式仍是主流,发展空间巨大。“每吨电炉钢的碳排放较传统工艺低65%,这是特钢企业必须抓住的绿色杠杆。”他强调。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在加速我国特钢产业转型智能化发展的同时,也使特钢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及环保水平等都有了显著提升,更赋能特钢全链条,重塑产业生态。
再次,高端化是特钢发展方向,也是竞争力的体现。刘建军介绍,规模第一、工艺先进、装备精良、技术突破等四大优势奠定了中国特钢产业稳居全球第一梯队的地位。目前,我国特钢产业在产量、品种及部分高端领域具备国际竞争力,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领跑产品不足10%、大多处于并跑等,尤其是仍需加快突破高纯度、高稳定性、长寿命等部分高端特钢产品研发技术瓶颈。
最后,全球化布局是特钢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刘建军介绍,我国特钢以内需为主,仅占全球贸易量的10%~15%,在全球贸易市场中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和潜力。与此同时,我国钢铁行业已经从以获取资源为主,转向以在目标市场建立产能、输出技术管理服务、探索全球价值链新位置为核心的多元化发展,特钢行业也需紧跟步伐。“这也是绕过贸易壁垒的秘诀。”他特别说道。
“当前,全球钢铁需求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国外呈现‘除中国外全球增长’的特点,国内呈现‘普钢减量、中高端特钢增量’的特点。”刘建军特别指出,当前,我国相关政策对特钢产业发展的支持,是推动其迈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重要驱动力。如鼓励企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明确了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的任务;通过专项资金、金融授信、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等各种形式给予财政支持等。
刘建军介绍,当前,我国特钢行业已形成以中信特钢系为核心企业,以宝武系、沙钢系、建龙系、河钢系、鞍钢系等大型特钢企业集团为主导的支柱企业,并形成一批满足市场不同层级、不同档次的具有专业性品种需求的特钢企业和以特钢为纽带的产业集群。随着未来进一步兼并重组和大型特钢企业集团内部特钢产品的整合,以及市场竞争的进一步淘汰,特钢行业专业化分工将逐步形成。而民营企业将在细分领域和专业化配套里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民营企业在转型过程中,要紧跟未来发展趋势,找准自身在竞争格局中的位置。”刘建军表示,民企转型发展特钢需以技术为矛、市场为盾,避开盲目扩张与环保短视的陷阱,唯有深耕细分领域、拥抱绿色智造,方能在减量时代锻造核心竞争力。 |